為什麼共時間想要介紹「全食物蔬食」給大家?
人人都渴望健康,也應該擁有健康的權利,更值得體驗最美好的身心狀態。
不過現實是依然有如此多的人們陷入疾病與健康不佳的狀態,頻繁與普遍到我們甚至以為必須與這樣的現實妥協,認為生命即使沒有重疾,攜帶一些不適在日常生活中也算正常。
但是這並非事實。
事實是人人都有權利透過可執行的方式地獲得健康,而且不需付出昂貴的代價或是讓自己暴露在未知的風險中 ; 只要在日常習慣中不斷地做出適切與正確的選擇,就可以帶給我們超乎想像的正向影響。
而在獲得最佳的健康狀態上,我們可以切入和進行的角度很多;像是良好的作息、規律且正確的運動、有益健康的飲食、有愛的人際關係、冥想和自我成長等...這些方式都非常好,不衝突而且可以多方進行以達到最好效果。但是當你ˇ正陷低谷,處於著身心的不適、面對著慢性病的挑戰等等,那你往往只有足夠的動能先選擇一、兩個最有效益與快速的方式,幫助你渡過最重要的難關。
基於這個情境,我建議「改變飲食方式」絕對是你踏上健康之旅的首要與優先選擇!
改變飲食是個重大的決定,所以第一個會遇到的問題是,仿間飲食法充斥,各種說法眾說紛紜,讓人眼花撩亂且焦慮,不經懷疑我們人類的身體是否真的存在這麼大的差異?以至於需要這麼多種論點相差巨大甚至矛盾的飲食方式?
我相信無人會否認世界上每個人的身體基礎和性質絕對是有差異的,但是畢竟同為人類共享著多數的共同點,所以是否有一種飲食建議是適合大部分的人類身體?
如果要適於多數人體機制,那我們就必須尋覓一種飲食建議,所提供的營養學訊息是經過專業科學實驗和研究,擁有經過大規模人口普查(包含不同種族、性別、地域和年齡)和長期的營養追蹤證實有效,並且經過時間的考驗,將是適合我們參考的飲食方式。當然,我們可以在這個飲食建議的基礎上依照自己當下的處境進行微調,成為最適合自己不同階段狀態的飲食方式。畢盡每個人的身心基礎確實是與眾不同的。
而符合以上條件的飲食方式確實存在,也就是共時間長期在遵循、提供與推薦給大家參考的飲食方式:全食物蔬食。
什麼是全食物蔬食?
建立在營養學研究與科學實驗基礎上發展出來的「全食物蔬食飲食」,顧名思義包含兩大部分「全食物」和「純蔬食」。
全食物的定義簡單來說包括「未經加工」或僅「經過最少加工」的天然食物,如水果、蔬菜、全穀物、豆類、堅果和種子。而「純植物」的定義上排除了任何動物性產品,包括肉類、乳製品和蛋類。
全食物,為什麼?
許多人將「營養」想像成幾種明確可識別的營養素和其功能,(比如維生素C與他被廣為人知的益處)這只對了一部分。個別營養素確實對某些疾病或症狀有具體的影響和反應,但這些反應其實都是交織、相互連接並整合在身體這個龐大而複雜的ˇ宇宙中。
想像一個交響樂團,並不是一個小提琴的獨奏造就了整個樂曲的美感,而是所有樂器;小提琴、號角、打擊樂等一起造就出了整體音樂的美好體驗。而營養在疾病預防和形成中的作用就像一個交響樂一樣!當然,這並不否定個別營養素的重要性;就像如果小提琴走音了,整體的音樂可能就不好聽了。
柯林坎貝爾博士在他的著作《救命飲食2:不生病的秘密》中提到:"我們在營養科學中談到一種叫做體內平衡的東西,這是身體總是努力維持穩定、功能平衡的趨勢。這在身體內部系統中是真實的,從電解質平衡到體溫平衡再到pH平衡,系統之間也是如此。而這種謹慎的平衡就是我們所稱的健康。
在細胞內,體內平衡主要由高度響應的一系列酶——數以萬計的酶——在數百萬億個細胞中共同協作管理,所有這些細胞彼此之間都在通信。它們用來維持體內平衡——維持健康——的資源就是我們所吃的食物。這就是為什麼從整體觀點來看,營養是健康的關鍵因素。當我們吃對的食物時,我們的身體自然會趨向體內平衡。與其說需要通過無數還原性干預措施來哄騙和引導出健康,不如說健康'自然發生',更有可能是因為身體化學的固有複雜性。"
主要原則
主要原則
如何開始
全食物蔬食不僅能顯著改善個人健康,還對環境保護具有積極影響。選擇這種飲食方式,能夠在提升健康的同時,對地球的可持續發展做出貢獻。
資料來源:
相關文章